參加喪禮在傳統文化中被視為接觸陰氣與晦氣的重要時刻,離開喪禮場所後,個人身心可能處於能量失衡的狀態。淨身的目的不僅是衛生清潔,更是精神層面的重整與保護。透過一系列習俗與儀式,讓參與者在結束告別後能安心回歸日常生活。
淨身的第一步多為洗澡,建議使用溫水徹底淋浴,全身從頭到腳清洗一次,有條件者可加入艾草、芙蓉葉或抹草煮成的淨身水,提升祛煞效果。這些植物被視為天然驅邪物,有助於清除負面氣場。若時間不允許,也可簡單洗手與擦拭臉部,搭配沐浴乳或香皂完成基本清潔。
陰陽水的使用是一種特別的儀式設計,將熱水與冷水混合象徵陰陽調和,再加入淨符灰燼或艾草汁液進行擦身。用毛巾沾取後由頭至腳擦拭全身,最後將毛巾獨立洗滌,不與其他衣物混放。部分家庭會在洗完後焚香或點燈,象徵驅散黑暗能量。
拍打衣物為另一項普遍且簡便的習俗。將身上穿過的服裝於戶外拍打三下或七下,被認為能拍去附著的煞氣或陰氣。拍打後這些衣物應立刻脫下清洗,避免長時間穿著。部分人會選擇將喪禮當日衣物與其他衣物分開洗滌,並添加鹽巴強化淨化效果。
避免立即返家是長輩常提醒的行為之一。傳統認為喪禮場所的氣場易與居家環境產生衝突,可能影響家中成員尤其是小孩、孕婦與年長者。參與者應先到熱鬧場所如超市、廟宇或便利商店短暫停留,藉由陽氣充足的空間驅散陰氣,再返家為佳。
手持淨符是部分宗教儀式的延伸,參加喪禮者在入口處領取紙製淨符,回家後以淨符燒化加入水中形成符水,再以此洗手或擦拭額頭、手心。亦可在家門口噴灑符水,保護整體空間能量不受干擾。使用後的符紙與殘灰需依指示丟棄於戶外或溪流中,避免留在屋內。
誦經祈禱為另一種精神層面的淨化方法。佛教徒常念誦《心經》或觀世音菩薩聖號,道教則以靜坐或咒語調氣。誦經者可選擇在洗澡前或後於自宅佛堂、神明廳進行,搭配香燭與清水擺設,傳遞對亡者的祝福並祈求自我平安。
榕樹葉、芙蓉葉與抹草是民俗中常用的避煞工具。榕樹葉可摘取三至七片置於衣袋中隨身攜帶,回家前丟棄於無人之地。芙蓉葉與抹草則多用於泡澡或燒香煙燻身體四周,達到潔淨與驅煞的目的。這些植物應避免於醫院或殯儀館附近採摘,以免吸收過重陰氣。
香火儀式為部分家庭維持的傳統動作。於返家前點燃線香,繞身三圈或自門口走過香煙,象徵燒除陰影。若家中有供奉神明,可於神桌前焚香三柱,默念平安祈語,並感謝祖先庇佑。香灰處理需小心,不可亂丟,建議集中處理於固定爐罐內。
部分人會於淨身後更換乾淨衣物並沐手焚香,以潔淨的狀態整理心緒。女性常會於此時沐足或梳髮,象徵「頭過身過事已過」,心理上也更能進入日常節奏。若情緒仍感不適,部分人會選擇前往寺廟參拜,尋求心靈安定與祈福。
避免將淨符、毛巾或當日穿過之服飾送人或借出是另一習俗重點。民間相信這些物品可能殘留當日氣場,轉讓可能將陰煞傳遞他人。部分長輩會特別囑咐參加完喪禮者當晚不宜至他人家中拜訪,避免將煞氣帶入別人家庭,造成不安。
參加喪禮回來後,室內淨化亦不可忽視。部分家庭會在門口擺設鹽水碗或白米盞,象徵吸收煞氣。也有使用薰香、淨化水或海鹽灑地,作為空間能量調整的輔助方式。維持環境整潔與通風良好,有助於淨化儀式後效果延續。
寵物主人亦需注意,民間習俗認為寵物對氣場敏感,若主人參加喪禮後未淨身即回家,可能導致寵物躁動、食慾下降等反應。建議回家前完成淨身,再與寵物互動,並觀察其反應,視情況進行香草煙燻或佩戴淨符吊飾。
淨身不僅是文化儀式,也是情緒修復的契機。參加喪禮本身已消耗大量情緒能量,透過這些步驟梳理、釋放與重整個人狀態,不僅有助於身心健康,也尊重了文化傳承與自我情感的整合。這些習俗在現代生活中依然被許多人保留與實踐,顯示其深厚的心理與社會意義。
推薦連結:bug.taipei
台中市崇德殯儀館為市區內最主要的殯儀設施之一,每日接待大量喪禮與告別式活動,停車需求隨之增加。館區規劃設有「五義停車場」,提供訪客便利的停車服務,並由市府委託民間單位管理,實施收費制度。
停車場地址設於台中市北區五義街33之2號,鄰近崇德殯儀館本體,步行數分鐘即可抵達各大禮廳與靈堂區。停車場為平面型設計,共設置96格汽車停車位,另配置機車位與無障礙車位,便於各種車型停放。
五義停車場採24小時開放,全天收費,適合早晨告別式與晚間追思活動。根據市府公告,自台中市生命禮儀管理處委外經營後,停車費率設定為每小時新台幣30元。無免費時段或折扣制度,停車時計算為實際入場至離場時間,按整點計費。
若車輛停放超過24小時,則依實際時數累計收費,無單日封頂上限。進出場採感應式計時設備與自助繳費系統,支援現金與電子支付。部分車主反映繳費機位置隱密,建議使用者停車後記下入口位置與繳費設施地點,以免浪費時間尋找。
身心障礙車輛若持有核發證件與車號登記,停放前四小時可享免收費優惠。逾時部分將恢復一般計價標準。優惠適用於台中市所轄公有停車場,包含五義停車場在內,飼主或親屬若有相關需求可事先查證停車格編號與證件適用範圍。
崇德殯儀館因應館區翻修與設施整建,部分區域在特定時間封閉使用,屆時停車需求集中於五義停車場與周邊道路。館方提醒參與大型告別式者提早抵達,並可利用鄰近公車轉乘系統或共乘方式減少停車壓力。
周邊道路如崇德路、文心路、五權路等均設有路邊停車格,部分為計時收費,每小時20至30元不等,惟供車位數量有限,尖峰時段常滿位。亦有民間大樓地下停車場可供付費使用,建議查詢地圖與價格比較。
館區內不提供免費停車或預約保留車位,建議辦理喪事或出席告別式之親友應避開高峰時段,或由家屬協調禮儀公司安排臨停接送動線,減少交通壅塞與時間壓力。若為禮儀業者洽公或搬運用途,可憑工作證件進行短暫停靠,但須於規定區域停放並不得占用儀式動線。
崇德殯儀館與五義停車場設有輪椅通道與無障礙電梯,方便行動不便人士進出。若有大型遺體車輛或祭拜隊伍接駁需求,需事先向館方報備調度空間,避免與一般車輛混流影響場內秩序。
整體而言,崇德殯儀館停車制度清晰,收費標準固定,便於規劃參與時間與預算。五義停車場為其主要停車設施,建議前往者預先規劃路線與繳費方式,確保儀式進行順利,並減輕臨場壓力。透過完善的停車與交通配套,提升告別與哀悼的整體品質與尊重感受。
推薦連結:blog.car2025.com
台中市葬儀商業同業公會為依法設立的地方性產業組織,自民國74年4月23日成立以來,致力於推動殯葬產業專業化與制度化,現有會員數超過300家,涵蓋本市多數殯葬禮儀業者。公會以保障會員權益、促進同業交流、提升服務品質為核心宗旨,並與政府機關密切合作,推動殯葬政策改革與行政配合事務。
公會組織設有理監事會,由會員大會選舉產生,現任理事長為劉界東,負責統籌公會內外事務並代表對外發言。監事則負責審查財務運作與執行決策的合法性。公會並設置辦事人員處理日常行政、教育訓練、會員服務與公文往來。
公會的基本職責之一為協助會員與市府生命禮儀管理處之間的政策溝通。凡遇殯葬法規變動、殯儀館設施異動或臨時行政公告,公會負責接收通知並轉發至所屬會員單位,確保業者作業符合最新規範。如近期崇德殯儀館冷凍庫整修停用、金爐暫停、火化場保養日期等訊息皆由公會轉知。
除了行政協調,公會亦重視職業專業化推動。配合內政部與市府單位辦理禮儀師教育訓練,針對從業人員開設專業課程,內容涵蓋遺體接體處理、火化禮儀安排、法規認識、倫理實務與環保殯葬趨勢。訓練合格者取得結訓證書,有助於提升從業形象與市場競爭力。
公會也積極響應市府推動的綠色殯葬政策,如樹葬、海葬、環保骨灰罐使用等倡議。透過與會員合作,導入低耗能火化爐、簡約儀式設計與自然葬地規劃,協助轉型殯葬文化,減少土地浪費與空間壓力。部分會員業者已完成綠色認證作業,成為業界轉型示範。
會員間的互動與資源共享是公會另一重點。透過定期舉辦會員大會、交流座談與案例研討,業者彼此分享經驗與困境,從而建立良性競爭與共同成長的氛圍。會內亦設有贊助會員制度,目前共有15家支持單位,提供業者所需的相關配套產品與服務。
因應民眾對殯葬透明化的期待,公會協助推動「定型化契約」制度,保障消費者與業者雙方權益。會員業者須提供標準合約樣本,明訂服務項目、收費標準、責任範圍與退費條件,有效避免糾紛發生,提升整體殯葬服務信賴度。
台中市葬儀商業同業公會亦代表本地業者加入全國聯合會,參與全台殯葬制度研議與跨區合作事務。透過南北合作平台反映基層問題、提供政策建言,也共同培育更多具現代殯葬思維與倫理素養的專業人才,促進全台殯葬產業現代化與制度整合。
公會辦公室設於台中市區,受理會員諮詢、糾紛調解、證照申請與課程報名等事務,並提供產業法令更新資訊與政府公告文件下載。部分業者如有入會申請、退會、異動或資格審查需求,可依程序申請,經理監事審查核備後生效。
公會與台中市生命禮儀管理處維持緊密配合,亦常接受市府委託辦理行政協調事項,如掃墓節期交通動線安排、公墓場地使用辦法宣導、殯儀館設施更新調查等。透過公私協力,有效提升服務效率與市民參與感受。
台中市葬儀商業同業公會為串聯產業與市政的關鍵平台,不僅保障從業人員權益,也持續透過教育、政策參與與產業整合,引導台中市殯葬服務朝向專業化、人性化與永續化方向邁進。
推薦連結:bali.tw
台中市政府為推動動物友善政策,建立完善的寵物善終處理機制,由動物保護防疫處設立相關制度,提供市民合法且有尊嚴的寵物火化服務。服務對象為家犬、家貓等依法完成登記之寵物,採預約制方式,於指定時間親自送達動物之家園區辦理相關手續。
火化作業受理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10時至12時、下午1時30分至4時,例假日及國定假日暫停服務。飼主須先完成電話預約,依約定時間送交遺體,並備妥申請書、死亡除戶表、身分證明及寵物登記資料。所有文件需填寫完整,並經由現場工作人員確認。
收費方面,設籍於台中市的市民,其寵物火化依以下標準收費:五公斤以下者每隻新台幣250元;五公斤以上者,每公斤加收50元,不足一公斤以一公斤計。非設籍本市者則以上述費用兩倍計收。已辦理寵物登記者,台中市民得享半價優惠。每隻火化體重上限為50公斤,超出者不予受理。
若有意進行後續處理如樹葬、灑葬或土葬,則依遺灰處理項目另收費。本市設籍者每件處理費用為2000元,非設籍者為4000元。園區內植存區域由市府規劃設置,符合環保與永續理念,不設碑、不供奉、不留物件,遺骸得以自然歸土,回歸土地循環。
市府提供的是集體火化服務,骨灰不予拾回。若飼主有個別火化、撿骨、紀念儀式等需求,須轉由具合法立案的民間寵物殯葬業者辦理,費用自理。動物之家作業重點為公共資源合理分配與基本殯葬服務提供,確保每一隻毛孩皆能有尊嚴地離去。
除飼主自送外,若屬於街道犬貓,將由環保局清潔隊初步清運後,交由動物保護防疫處統一處理。經查有晶片或登記資訊者,會主動聯繫飼主通知後續處理事宜。若無資料,則由政府委託業者集中火化。
台中市政府也啟動全國首座公立寵物生命紀念園區計畫,未來將整合火化、追思、植存與環境教育功能,提供完整公共寵物善終服務。園區預計可年處理4000隻遺體,設置多功能空間供市民追思與休憩,推動寵物殯葬服務向人性化與永續方向邁進。
整體火化流程強調行政透明、收費合理與環境友善,並兼顧動物尊嚴與市民情感。市府官網提供相關表單下載、流程圖示與聯絡資訊,讓民眾可依指引自主完成送別安排,也鼓勵飼主事前了解規定,以避免臨時狀況造成不便。
台中市的寵物火化制度透過制度化管理、公私協力、資訊公開,為毛孩提供有尊嚴的最後旅程,也讓市民在送別過程中獲得必要的協助與心靈支持。透過這些安排,讓寵物作為家庭成員的身分獲得完整尊重,也體現城市對生命價值的重視與實踐。
推薦連結:termites.taipei
台中市為推動環保葬法與土地資源永續利用,自民國95年起陸續設置多處公立樹葬園區,採取不立碑、不造墳、不進塔的自然安葬方式,讓火化後的骨灰經研磨處理後埋入綠地,回歸自然、回饋大地。各區園區依地理條件與城市規劃設計不同,形成具區域特色的多元樹葬空間。
大坑歸思園為台中市首座樹葬專區,位於第三十公墓甲區,為大坑山區的一處綠蔭地帶。該園區於啟用初期即受到市民高度關注,因環境清幽、草皮平整而廣受青睞,亦成為樹葬文化推廣的重要象徵。目前該區已達滿葬狀態,暫不對外開放申請。
神岡崇璞園於民國101年啟用,為台中市第二處公立樹葬區。園區依山而建,地勢寧靜穩定,空間劃分有序,設置合理。由於使用率提升,該區亦已達滿穴狀態,暫停新案件受理,作為早期推動自然安葬理念的重要實驗基地,對市府後續園區規劃有深遠參考價值。
大雅楓愛園於民國107年4月啟用,為目前台中市使用最頻繁且容量最大的樹葬區之一。園區總面積達18,897平方公尺,劃分為忠、孝、仁、愛、信五大區,總計可容納1萬個穴位。園區設計融入自然地貌,四季綠意盎然,並全面禁止香燭紙錢等設施,維持環境整潔與視覺純淨。
清水區亦設有樹葬區,雖規模不若大雅,但因地勢平穩、交通便利,成為沿海與西北地區居民的主要選擇之一。園區開放性高,設施簡潔,為講求自然與簡約的家庭提供良好安葬選擇。
東勢區與太平區為近年新增規劃地點,園區皆由市府統籌設計並逐步施工,預期可於未來數年內正式開放使用。新設園區除延續不立碑與不進塔的原則外,亦將納入自然步道、休憩座椅與多功能追思空間,強化公共綠地與紀念功能的融合。
全市目前總計設有五大可用樹葬地點,包含大雅楓愛園、清水樹葬園區、東勢規劃園區、太平新設園區,以及少數仍可申請的補充空間。根據台中市民政局統計,截至2024年底止,樹葬累計件數已超過19,800件,年度新增申請逾3000件,顯示市民對自然安葬接受度日益提升。
各樹葬園區均採事前申請與審核制,申請人須備妥「樹葬許可證明」與「骨灰研磨再處理證明」,可於崇德殯儀館或其他指定窗口辦理。園區統一由市府管理,不得設置私人標記與裝飾,並定期維護草皮與整體景觀,保持公園式環境質感。
費用方面,原規費標準為每穴新台幣3000元,外縣市民眾則為6000元。2025年起,市府為鼓勵環保葬法實施,全面取消市民規費,改採免費植存制度。若由民間殯葬業者代辦儀式或植存服務,則依業者收費標準另計。
樹葬地點之選擇除地理位置外,亦取決於家庭信仰、追思方式與對環境的期待。部分家屬重視儀式流程完整與空間氛圍,會選擇較新設、設施完善的園區;另有民眾偏好簡化流程、不舉辦任何儀式,則可直選安置區域完成入葬。
市府於官網設有各園區位置圖、申請流程與空位資訊查詢系統,民眾可於生前或事後依需求選擇園區,提前完成規劃。這類資訊透明化措施有助於降低決策壓力,也促使樹葬從制度推廣走向社會常態化。
台中市樹葬政策以回歸自然、環境友善與節地永續為核心,透過多區設置、明確流程與合理費用,建立一個公開、公平且人性化的自然安葬體系。隨著制度逐步成熟與市民觀念轉變,樹葬不再只是替代選項,而是城市文明的一環與生命告別的另一種深刻表達。
推薦連結:gearbox2023.com
台中市政府為落實環保葬法政策,推動不立碑、不造墳、不進塔的自然安葬制度,於市轄內多處設立樹葬園區,提供市民合法且環境友善的葬法選擇。樹葬申請流程設計清楚,並搭配逐年精簡作業與減免規費措施,讓有意規劃者能快速完成申辦。
申請樹葬的第一步為備齊相關文件。必要資料包含:申請人身分證影本、受葬人之死亡證明、火化證明書,並需註明骨灰已完成研磨再處理,或取得具「骨灰再研磨章」的火化證明文件。若為自他處遷葬,須另附納骨塔遷出證明或墓地起掘證明。
完成文件準備後,申請人需親至台中市指定受理窗口辦理申請。目前主要受理地點為崇德殯儀館,電話為04-22334145,亦可依園區所屬區域至大雅生命藝術館、神岡區崇本堂或東海館等辦理相關作業。臨櫃填寫樹葬申請書並繳交資料後,進行審查。
於確認文件無誤並通過初審後,相關單位將核發「樹葬許可證明」。此證明為進行植存作業之必要依據。持證明者須於指定日期前完成火化與骨灰研磨,並依通知安排樹葬作業。植存當日,需將已研磨之骨灰裝袋攜至園區,現場由市府或受委託人員執行埋葬動作。
為配合自然景觀保育與管理秩序,所有樹葬園區全面禁止設立個人碑體、供桌、香爐、紙錢、花圈與個人物件。骨灰埋藏點不留記號,由園區統一編碼登記。家屬如需追思,可於園區步道與共用座椅進行默哀,另可向園區查詢對應區域方位作為紀念依據。
早期申請者須繳交樹葬使用規費新台幣3000元,並憑繳費收據開立繳款單。2025年起,市府因應環保政策全面修訂制度,取消此筆規費,改採免費登記制度,外縣市民亦同步適用,提升政策公平性與誘因效益。
民眾若未能自行研磨骨灰,可持樹葬許可證至指定殯儀館如大甲館或東海館申請骨灰研磨服務。完成後再行安排植存。若由業者協助代辦,仍須經公立園區審核確認,避免濫用植存空間或違反區域規範。
申請人若為代理家屬,應一併檢附委託書與代理人身分證明文件,方可受理。所有資料應真實齊備,若經查驗虛偽或不符資格,市府有權撤銷植存安排並拒絕受理後續作業。
植存完成後不提供骨灰領回或異動服務。台中市實施的是一次性植存制度,骨灰一旦埋入即視同永久安置,家屬不得擅自開挖或轉移。此規範基於環境管理原則與安葬秩序考量,亦保障其他植存者權益。
整體申請流程自準備文件至完成植存約需5至10個工作日,視文件齊備與排程情況而定。為確保流程順利,建議事先撥打各受理單位電話確認文件格式與現場需求,並於上班時間內辦理,以免延誤進程。
台中市各大園區每日植存名額有限,多數園區採排程制辦理,需依照市府公告時間表與通知日期準時到場。未於指定時段完成植存者,將由園區另行安排補植時段,並重新審核骨灰狀況與相關資格。
樹葬申請相關表單與須知可於台中市生命禮儀管理處官網下載,並附有流程圖、常見問題與聯絡窗口。市府亦提供電話諮詢與現場服務,協助不熟悉流程之長者或外縣市民眾了解制度細節與注意事項。
台中市樹葬制度以公開透明、流程簡化與無負擔費用為原則,積極推動生命自然回歸的殯葬型態。透過完整申請制度與區域性分布規劃,讓民眾能安心選擇一條環保、莊重、富有意義的告別之路。
推薦連結:cosplay-taiwan.com
台中市為落實節地環保的殯葬政策,推動樹葬制度並設立多處樹葬園區,市府同步訂定清楚的費用架構,以利市民辦理相關事宜。樹葬費用分為骨骸火化費、骨灰再處理費與使用規費三大類,依申請人戶籍地區不同,收費標準亦有所區分。
骨骸火化費為樹葬作業的基本程序之一,適用於尚未火化的遺骸,須先完成火化後始得進行植存。設籍台中市者,火化費為新台幣3,000元,外縣市民眾則為新台幣7,500元。費用包含火化作業全程及相關行政處理,不含個別火化與骨灰領回等服務。
骨灰再處理費為針對已完成火化者,將骨灰進行研磨與細化,使其適合植入草地或樹下的環保作法。本市市民收費為新台幣300元,外縣市民為750元。此程序多於火化場或殯儀館完成,由市府指定人員處理後出具證明,做為後續樹葬憑證。
使用規費方面,根據台中市最新公告,2025年起已全面取消樹葬區使用規費,原收費為每穴新台幣3,000元。不論本市或外縣市民,均得以免費使用園區空間完成植存作業。此措施為鼓勵民眾採行環保葬法,降低經濟負擔,提升政策誘因。
在整體費用架構下,本市市民若選擇由台中市政府協助火化與植存,全程所需費用為3,300元(含火化與研磨)。若已自行火化並只需再處理骨灰與植存,則僅需支付300元。外縣市民全程費用為8,250元,已火化者則為750元。
費用以外,市府亦提供免費骨灰袋,供家屬裝盛經處理後之骨灰,並提供骨灰奉移盒供暫置使用。奉移盒使用後需繳回,避免資源浪費。若有特殊需求如客製紀念物或私人儀式安排,則需另行委託民間業者處理並支付相關費用。
台中市樹葬費用設計合理且公開透明,並配合政策推動逐年減免項目。對於有意規劃環保葬法的市民而言,能在低負擔的條件下,完成簡約、自然、安靜的告別方式,實踐生命的永續價值與生態倫理理念。
推薦連結:blog.car2025.com
台中市葬儀商業同業公會於民國74年4月23日依據商業團體法正式成立,為台中地區合法登記的殯葬禮儀業者共同組成的地方性產業公會。設立宗旨為保障會員權益、提升服務品質、促進殯葬專業化及協助推動市政殯葬政策。現有正式會員共307家,另有贊助會員15家,是中部地區規模最大的殯葬行業組織之一。
本會最高負責人為理事長,目前由劉界東先生擔任,設有理事會與監事會分別負責決策與監督財務及運作正當性。下轄行政組織包含會員服務、教育訓練、政策協調與法規更新四大功能單位,對內推動行業自律,對外則與台中市生命禮儀管理處等政府單位密切合作。
會員加入公會需具備合法立案之禮儀業者資格,提出入會申請並經理監事審查核准。入會後享有產業資訊共享、課程參與、政策反映與內部支援等多項服務,並需遵守公會規章與定期參與大會、教育訓練等相關活動。
台中市殯葬公會與市府協力推動「定型化契約制度」,要求會員提供透明化服務契約內容,明列項目與費用,保障消費者與業者雙方權益,降低喪禮糾紛風險。亦設有糾紛調解機制,協助處理會員與民眾間的爭議。
公會亦積極參與殯葬文化與專業改革,透過舉辦教育講座、實務操作訓練、火化技術研習與生命倫理課程,協助提升殯葬從業人員專業能力,並推廣綠色殯葬觀念,如環保葬、樹葬與簡葬等。
配合市府政策變動,公會定期轉知重要行政公告,如殯儀館設施翻新、火化爐保養排程、冷凍庫停用時間、清明掃墓交通公告與重大儀式期間管制措施等,作為會員因應服務規劃與客戶說明的重要依據。
除地方事務外,公會亦為中華民國殯葬設施經營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成員之一,與新北市、高雄市等直轄市公會共同組成全聯會,參與全國殯葬制度研議與政策建言,協助中央單位完善殯葬法規與產業結構。
為促進同業交流與合作,公會每年舉辦會員大會、交流會、行業展覽參訪與節慶座談,分享經營模式與服務創新案例,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部分活動邀請外縣市講師與專家參與,強化實務連結與跨域學習。
聯絡資訊方面,公會辦事處設於台中市中區三民路二段145號8樓之6,主要提供會員業務諮詢、證照查驗、法規資料、課程報名與會員資格異動處理,並開設電話與網路客服協助回應外部詢問。
台中市殯葬公會除為會員提供實質支援,也肩負推動本地殯葬產業邁向專業化、人性化與制度化的重任。透過制度建立、政策協調與人員培訓,協助殯葬產業回應現代社會對生命儀式的多元需求與倫理期待,實現殯葬服務的整體升級與文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