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儀社

臺北市立第一殯儀館遷移過程與後續規劃說明

香港殯儀館設靈

臺北市立第一殯儀館自1965年啟用以來,為市區最核心的殯葬設施,位處中山區民權東路與建國北路交界處,長期以來承擔大量市民喪葬服務。隨著城市發展與人口密度升高,其所造成的交通與社會壓力被列為市政重點處理項目。經多年評估與民意協調,北市府最終拍板於2024年春季起啟動全面遷移及拆除作業。

拆除工程由殯葬管理處主導,於2024年6月12日舉行圓滿感恩灑淨法會後正式啟動作業,象徵六十年歷史的終結。景行廳等主要設施先行卸下銜牌,拆除期間同步規劃安全圍設與噪音管理措施,維持周邊居民生活品質。全案預計於2024年9月完成結構清除與整地,並於同年11月開放臨時停車場使用。

原址將暫規劃為321格汽車停車位與181格機車停車位之臨時停車空間,並配套簡易綠地設施,緩解當地交通瓶頸與停車不足問題。未來中長期規劃方向則包含設置社福照護園區、社會住宅或公共文化空間,目前仍由都發局研議中,預計需2至3年進行環境評估與土地再利用規劃。

由於一殯拆遷所釋出之4600多坪空間,位處台北市中心核心地段,被視為高度戰略性土地。市府公開表示,未來將以公益與公共使用優先,不作住宅或商業開發用途,避免引發炒地疑慮與市民反彈。部分媒體報導指出,包括知名企業與文創團隊皆對該地表達關注,但尚無定案。

第一殯儀館服務功能轉移至第二殯儀館與懷愛館。為承接拆遷所移轉之使用需求,第二殯儀館進行多項擴容與設施改善,包括景行樓至孝一至三廳彈性啟用、冷藏設施增建與交通動線調整,以應對每日火化與禮廳使用量提升。殯葬管理處於農曆年前後高峰期特別公告加開使用時段,避免民眾長時間等候。

原有寄棺、冷藏、入殮等申請服務於拆除前即已陸續停止,改由第二殯儀館受理,並同步在懷愛館設置臨時諮詢與接待櫃台。部分服務如火化許可證核發與遺體接運申請仍可透過線上系統進行,但調整後需選擇新設施為執行地點。

市府對於拆遷期間民眾反映集中於交通壅塞、使用排隊與資訊錯接等問題,殯葬管理處強調已進行三階段溝通與風險評估,並設立24小時客服專線協助家屬處理各項應變。針對外界質疑第二殯儀館恐不堪負荷,市長蔣萬安表示將依民政局專案逐步擴編預算與空間配置,確保服務不中斷。

臺北市立第一殯儀館的關閉與轉型標誌著城市殯葬空間政策的重大轉折。作為過去社會視為「嫌惡設施」的代表,一殯的轉型不僅解決都會區土地使用問題,更開啟了臺北市殯葬行政向環境友善與城市整合的下一階段發展方向。未來規劃將持續納入居民參與與議會監督,形塑共融共生的公共空間轉化典範。

推薦連結:car2025.com

臺北市第一殯儀館地址與場館資訊概述

ifmain_keyword.lower()inkeyword.lower()andkeywordnotinall_keywords:

臺北市第一殯儀館為臺北市殯葬管理處所轄主要設施之一,位於臺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145號,交通位置鄰近建國北路與民權東路口,具備高可及性與便利交通條件。該館自1965年啟用,為台北市區歷史最悠久之殯葬設施,長期承接全市大多數治喪儀式與火化服務。

館區周邊設有多條公車路線與捷運接駁方式,民眾可自捷運行天宮站或中山國中站出站後轉乘公車前往,亦可從捷運站步行至「民權建國路口」站轉乘步行抵達。由於館區內停車位有限,殯葬管理處建議家屬與民眾儘量使用大眾運輸系統以避免交通擁堵。

第一殯儀館內部設有多間禮廳、寄棺室、冷藏設施與骨灰安置空間,並配備完整的火化爐與骨灰研磨處理系統。館區也設有花籃布置區與電子輓聯播放設備,供親友表達哀思與致意。

雖然第一殯儀館於2024年起啟動拆遷作業,但其地址仍為臺北市民歷史記憶與治喪經驗的重要場域。拆遷後原址將規劃為臨時平面停車場,設置汽車與機車停車格位,未來長期規劃方向將朝向公共服務設施或綠地空間發展。

館內聯絡電話為(02)8732-9686轉28057,服務時間為每週一至週五上午8時至下午4時,提供場地使用、火化排程與設施查詢等相關服務。隨著殯葬設施重心轉移至第二殯儀館與懷愛館,第一殯儀館亦逐步結束其營運角色,留下完整資料與歷史紀錄供市府後續管理與規劃參考。

推薦連結:marry2023.com

臺北市第一殯儀館拆除計畫與後續用地規劃全貌

南投殯葬管理所

臺北市立第一殯儀館設立於1964年,位於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145號,為全國罕見設於市中心的殯儀設施,服務歷時近六十年。由於建物老舊、功能飽和與周邊居民長年反映的不便因素,北市府於2024年正式啟動拆除工程,標誌一個時代的結束,也開啟都市空間重構的新篇章。

2024年6月12日,第一殯儀館舉行圓滿感恩灑淨法會,象徵服務使命的完成。市長蔣萬安、副議長葉林傳、地方民代、里長與殯葬業者出席見證「景行廳」銜牌的卸下,正式宣告拆除作業開始。自隔日6月13日起,工程單位分批拆除各棟建物,整體工程預計於2024年11月完成結構拆除與場地整平。

原址面積約4,600坪,北市殯葬管理處依市府規劃將該地區短期作為臨時停車場與綠地使用。臨時設施規劃包括汽車停車位321格、機車位181格,搭配簡易綠植美化與步行空間,預計於2024年11月底前完工並對外開放。

市府表示,未來中長期發展方向將採取公共使用優先原則,擬規劃為長照醫療專區、社會住宅、運動中心或整合型辦公商用空間。目前正蒐集地方意見並展開都市規劃評估。為避免部分民眾心理疑慮,市府也考慮採取「曬地2年」策略,使土地靜置後再啟動開發程序。

拆除前,第一殯儀館所承擔之喪葬服務業務,包括火化、寄棺、禮廳使用與遺體處理,皆已分流至第二殯儀館與懷愛館。其中,景行樓新增三間至孝廳,作為禮廳空間調節,冷藏設備與儀式安排同步擴容。拆除期間,殯葬管理處提供24小時客服專線協助家屬與禮儀公司應對轉移相關事務。

一殯拆除後對房市產生明顯影響。根據不動產業者觀察,自2021年起該區房價上漲超過一成,但交易量下滑,進入「惜售閉鎖期」。拆除確定後,市場出現轉趨積極觀望態勢,部分地主與投資方靜待利多釋出。傳出輝達(NVIDIA)有意接洽市府探詢該地未來開發可能性,雖未獲證實,但已成為媒體焦點。

地方居民對未來開發態度趨於開放,惟普遍希望規劃方向須考量社會公益、生活便利與綠地比例,避免過度商業化與地價飆升帶來的生活壓力。市府承諾,後續開發將持續透過公開聽證、居民座談與議會監督機制,確保資訊公開與程序正當。

臺北市第一殯儀館拆除行動,象徵城市空間治理與殯葬設施現代化政策的具體落實。在面對高密度城市環境與人口結構變化的背景下,此案不僅是殯儀功能的轉移,更代表空間價值重置與社會心理轉向的深層變化。未來如何活化該地,將成為臺北都市更新與公共空間再利用的重要觀察指標。

推薦連結:blog.audi-taiwan.com

臺北市第一殯儀館牌位查詢制度與操作方式說明

海葬費用ptt

臺北市第一殯儀館於啟用期間設有拜飯區與靈位牌位區,供家屬在告別式前後進行祭拜與安置靈牌。隨著第一殯儀館於2024年完成拆除作業,原有牌位查詢功能與拜飯空間使用已全面移轉至第二殯儀館與其他設施。臺北市殯葬管理處仍提供查詢系統供民眾搜尋相關資料與紀錄,並整合於其官方快速查詢平台內。

原第一殯儀館牌位主要設於告別禮廳旁之拜飯區,以臨時性靈牌安置為主,並無設置永久性靈位或塔位結構。每場使用以告別式日為準,靈牌在當日或前一日擺放,隨儀式結束後收回。此形式便於即時追思與親屬致祭,但不具備長期查詢功能。

查詢方式主要透過臺北市殯葬管理處官網「快速查詢服務」平台進行,使用者可於該系統中查詢包括禮廳安排、遺體進出、冰櫃使用與火化名單等資訊。牌位資訊屬附屬項目,若為拜飯靈牌查詢,需同步輸入遺體姓名、場次時間與使用禮廳資訊。

若為告別式當日設置之靈牌,其資訊將與禮廳使用紀錄同步顯示。系統介面提供遺體基本資料查詢項目,如進館時間、火化時間、禮廳名稱與是否設置輓聯、靈位等欄位。查詢結果中若出現「靈位:有設置」即表示該場次曾辦理靈牌擺設。

拆除前若有遺失或補件需求,家屬可持證明文件至懷愛館服務中心辦理資料補查。若涉及靈位影像、儀式錄影或服務紀錄,須由殯葬管理處調閱相關檔案。部分資料因作業性質屬短期保存,如已逾系統保存期間(通常為三個月),則可能無法查得。

隨著第一殯儀館關閉,牌位相關功能轉移至第二殯儀館景行樓與新設拜飯區,該區於2023年底完成改建,共提供610個獨立牌位櫃,取代傳統三層式靈牌架構。新系統支援靈牌編號、祭拜時段、祭品管理與線上查詢功能,並採模組化設計提升整體整潔與空間效率。

家屬若需進行靈位查詢或預約,須透過第二殯儀館靈位櫃系統申請,平台整合網路公祭與輓聯資料庫,使祭拜行程可同步規劃與遠端協助。若家屬選擇不設靈牌,亦可於系統中註明「辭謝靈牌」意願,系統將不予登錄靈位資料。

臺北市殯葬管理處透過快速查詢服務系統與第二殯儀館擴充設施,建立殯葬資訊透明化與數位化的服務基礎,讓靈牌查詢與安置流程邁向標準化與現代化,進一步提升哀思儀式的效率與人性關懷。家屬可依照公告操作流程進行資料查詢,或親至服務中心進行人工協助,以確保告別儀式中每一個細節皆能妥善處理。

推薦連結:termite.taipei

臺北市第二殯儀館地址與交通資訊詳述

板橋殯儀館冰櫃費用

臺北市第二殯儀館位於臺北市大安區辛亥路三段330號,郵遞區號106218,為臺北市殯葬管理處所屬主要殯葬設施之一,與懷愛館合署辦公。該地點位處辛亥隧道口附近,鄰近辛亥路與新生南路交叉地段,地理位置便利,是目前臺北市市區內主力殯葬服務據點。

場館地址為原第二殯儀館所在地,經整建後命名為「懷愛館」,仍繼承其殯儀設施功能,包含禮廳、寄棺、火化場、拜飯區與行政辦公空間等。整體場館結構分為景仰樓與景行樓兩大區塊,擁有多間至真、至親與至孝廳,供市民舉行告別式與法事儀程。

現場聯絡電話為(02)8732-9686,服務專線分機包括29758、29759、29760、29761等,提供禮廳使用申請、遺體處理查詢與火化程序說明等各項服務。開放時間為每週一至週五上午8時至下午4時,週末與國定假日不對外辦理新案件。

交通方式方面,第二殯儀館可經由多條捷運與公車路線抵達。捷運搭乘文湖線至辛亥站,轉乘綠11公車;或由捷運新店線公館站3號出口轉搭懷恩專車前往。另有S31、S33等免費接駁車直達懷愛館,提供親屬與民眾便利交通選項。

汽車停車方面,館區內設有地面與橋下停車空間,停車費用每小時50元,橋下停車場則為每小時40元,收費標準依時段與場區劃分實施。建議於高峰時段如農曆年前後提早抵達,避免因交通壅塞與車位不足造成儀程延誤。

臺北市殯葬管理處網站提供第二殯儀館之平面圖與行車動線指引,詳細標示禮廳、服務台、停車入口與冷藏區位置,供首次到訪者預先參閱規劃動線。館區亦設有清晰導覽標示,協助民眾快速辨識服務動線。

自第一殯儀館於2024年正式拆除後,第二殯儀館即為臺北市區內最主要的殯儀場域,所有告別式、火化作業與相關申辦手續皆集中於此辦理。為因應使用需求,館方已完成擴容工程並新增場次安排,確保服務流程不中斷。

臺北市第二殯儀館地址資訊之公開與交通規劃完善,體現市府推動便民服務與殯葬設施現代化管理的目標,為市民在重要生命儀程中提供穩定、清晰且具尊嚴的服務環境。

推薦連結:moving.taipei

臺北市第二殯儀館牌位查詢系統與靈位設置說明

殯葬公會_會員

臺北市第二殯儀館設置於大安區辛亥路三段330號,為市區內主要殯葬設施之一,於近年內進行設施升級與空間優化,增設牌位查詢系統以因應家屬在哀悼期間的實際需求。該系統為全國首創,整合靈位登記、拜飯時段管理與線上查詢功能,提升祭拜效率與空間使用彈性。

新設立的靈位牌區位於景行樓,於112年12月29日正式啟用,共提供610個獨立牌位櫃。每一櫃位設有個人化空間,包含靈牌放置區、拉抽式平台與照明設計,取代以往三層式共用架構。使用者可針對不同宗教習俗或家庭儀式進行客製化佈置,提升告別儀式尊重感與儀式完整性。

牌位查詢系統整合於臺北市殯葬管理處「快速查詢服務」平台。民眾可透過該平台輸入關鍵資訊如亡者姓名、進館日期、使用禮廳與火化場次,即可查詢牌位設置情況、櫃位編號與祭拜安排。系統同步顯示當日拜飯區使用狀態,協助禮儀公司與家屬即時掌握流程。

查詢系統每日開放時間為上午8時至晚上8時,支援網頁操作與自助查詢機雙軌運作。若資料查詢結果顯示「(不公開)」字樣,表示家屬選擇隱匿公開資料,查詢需由申請人本人或指定親屬親至現場辦理身份驗證後進行補查。

家屬若需預約靈位或進行資料補登,應先備齊亡者基本資料、告別式場次與火化許可證,至懷愛館服務台辦理申請。現場服務人員將協助分配適用牌位,並登錄於查詢系統。若儀式結束後未辦理退位,系統將依據設定期限自動釋出該櫃位供下次使用。

配合系統啟用,第二殯儀館同步推出拜飯區動線優化措施,設置導引標示與分區編碼,避免高峰時段祭拜人流交錯與等候。民眾可事先查詢並安排適合時間前往祭拜,亦可委託禮儀公司代為執行祭品擺放與撤除流程。

第二殯儀館牌位系統亦與電子輓聯平台、網路公祭、火化排程系統同步連結,實現資料一致化與系統整合。若家屬選擇無實體靈牌,可於查詢系統中勾選「辭謝靈位」選項,儀式中將不設靈牌與相關祭拜安排,符合簡葬或聯合奠祭需求。

臺北市殯葬管理處於官方網站公告中亦提供詳細操作說明、Q&A與流程圖示,供首次使用者參閱。現場設有諮詢櫃台與志工導引,協助高齡或行動不便者順利完成操作與儀式準備。

第二殯儀館牌位查詢系統的設計與施行反映出台北市對於現代化殯葬管理的重視,結合科技、服務與儀禮尊重三者,建立便利、高效且人性化的告別空間,讓市民在生命終點的哀悼中感受到制度的溫度與行政的周到。

推薦連結:blog.mouse.taipei

臺北市殯葬捐款用途、方式與紀錄查詢說明

萬國殯儀館巴士

臺北市殯葬管理處設立公開捐款平台,專責受理聯合奠祭與無人墓地維護相關捐贈款項。捐款制度目的在於協助弱勢家庭完成基本喪葬儀程,並改善公墓雜草叢生、荒廢無人管理之環境現況。所有捐贈資金依照年度預算計畫編列,經聯合奠祭管理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執行,符合行政公開與使用透明原則。

主要捐款用途分為兩大類別。第一類為聯合奠祭儀式布置與人員服務費用,包括花山、背景布幕、高架花籃、供品、禮儀司儀、宗教法師或牧師人員費、樂隊與場地使用等。第二類則為公墓維護用途,用於無人整理墳墓之修繕、除草、清潔與空間整建。這些項目由管理處逐案列管支用,並列入支出明細公告。

線上捐款操作平台網址為 webdonate.mso.gov.taipei,使用者可透過此平台進行信用卡支付,系統採用SSL安全機制確保交易加密與個資保護。平台提供中文介面,操作簡便,需填寫姓名、地址(含五碼郵遞區號)、身份證字號與捐款項目及金額,方可完成捐款。

未特別指定用途之善款將統一納入「聯合奠祭基金」專戶管理。捐款後每位捐贈者將收到由臺北市殯葬管理處核發之正式收據,作為日後稅務扣抵與財務紀錄依據。收據寄送依照填寫之地址寄發,民眾可主動聯絡更正寄送資料。

查詢捐款紀錄可至「個人紀錄查詢」頁面,輸入身份證字號與姓名,即可查閱所有歷次捐款資料與收據開立狀態。此系統亦可補印遺失收據,或檢視尚未寄發之交易資訊,所有資料維持一年以上期限,依政府資訊公開政策規範保存。

管理處每月定期公告「捐款芳名錄」,列出捐贈人姓名、金額、日期與指定用途,若未標註姓名則以「無名氏」登錄。另設有「支出明細表」與「收支總表」,供社會大眾查核支出項目與實際執行成果,強化監督機制與社會信任。

若有意以郵政劃撥方式捐款者,可使用劃撥帳號「14874689」,戶名為「臺北市殯葬管理處」,同樣需註明捐款人姓名、地址與用途。完成劃撥後可致電(02)8732-9686分機29638確認資料與收據事宜。

聯合奠祭政策推動目的在於簡化治喪儀程、減輕家庭負擔與提倡莊嚴、簡約、環保的殯葬文化。捐款制度成為補足公共預算與社會資源的重要機制,使更多弱勢家屬能於悲傷之中獲得妥善與尊嚴的送別儀式。

每年舉辦之聯合奠祭場次與人數均公開統計並公告於網站,包括場地分配、參與宗教別、禮儀內容與社會反應。此項服務自啟動以來受到廣大市民肯定,也鼓勵更多善心人士主動參與捐助。

臺北市殯葬捐款制度兼具公益性、制度性與透明性,不僅反映出市政對於生命議題的重視,也展現市民社會對弱勢支持的具體實踐。透過此系統,每一筆善款都能投入實際服務與場域改造之中,為城市注入更多溫暖與人道精神。

推薦連結:swim2025.com

臺北市第二殯儀館禮堂查詢機制與使用申請規範

殯葬處捐款

臺北市第二殯儀館現由臺北市殯葬管理處統一管理,配合市民治喪需求設有完整的禮堂使用查詢與申請系統,提供即時資訊與便捷操作服務。場館位於臺北市大安區辛亥路三段330號,整體空間分為景仰樓與景行樓,包含至真、至親、至孝等多間禮廳,搭配拜飯區與電子輓聯設施,支援各類殯儀儀式。

禮堂查詢系統每日開放時間為上午8時至晚上8時,透過臺北市殯葬管理處「線上申請服務網」登入後即可操作。使用者可查詢未來三十一日內的場次安排、禮廳可用狀況與已預約情形,便於即時掌握各時段之空檔與流量。所有查詢與申請流程均採線上進行,減少現場等待與資料傳遞延遲。

使用者申請禮廳時需事先完成遺體進館作業,並取得系統帳號密碼,方可進入線上平台進行預約。申請者需上傳死亡證明文件與申請人或受委託人之身份證影本,系統審核後開放場次選擇。使用時間依場次分為早、中、晚三段,各場段時限3至4小時不等。

可預約使用的禮廳包含至真一至三廳、至親一至三廳、至孝一至三廳,部分大型廳房可支援聯合奠祭或多人儀式。各廳設有視聽設備、冷氣與投影機,部分設有專用出殯動線與附屬祭拜區域,便於儀式順利進行。

每日禮廳使用狀況同步顯示於快速查詢系統中,使用者可輸入亡者姓名、火化日期與預定禮廳,即可查看當日各廳開放情形與預約結果。若資料未更新,系統將顯示「維護中」或「尚未開放」提示。

禮堂租用費用依臺北市政府公告收費標準收取,設籍市民與非設籍者費率略有差異,並依使用日區分為原價日、加價日與減價日。加價日多為春節、清明等節慶期間,減價日則為夜間時段與非熱門日。114年度加減價日及例假日資訊已於官網公告。

第二殯儀館禁止於景行樓對面空地搭設布幕,亦不得於禮廳內焚燒紙錢、擺放大型供品或擅自更改空間配置。所有使用者需依規範進行場地使用,違者將視情節予以警告、終止使用或列入黑名單。

線上申請平台支援Web ATM與ATM轉帳付款,系統於申請後自動產生繳費帳號(銀行代碼012台北富邦銀行),須於30分鐘內完成繳費,逾期需重新申請。完成繳費後,系統即登錄場次,並可列印繳費與預約成功憑證。

若臨時需取消使用,應於使用日前二日辦理,並填寫取消申請表上傳系統。未依期限取消者,視同放棄使用,費用不予退還,場地則由系統釋出供他人登記。

臺北市殯葬管理處定期評估禮廳使用狀況與市民需求,於高峰期彈性加開景行樓禮廳並調整進館與火化時段,避免等候擁塞與儀式延誤。未來亦將擴充智慧排程模組與語音客服功能,提升服務品質與應對效能。

臺北市第二殯儀館禮堂查詢與預約制度體現資訊公開、便民數位與服務專業三項特點,使民眾於治喪過程中得以獲得準確、即時且尊重的空間安排支持,為首都生命告別儀式樹立高效率與高品質標準。

推薦連結:caregiver20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