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第一殯儀館於2024年6月退役後,原本的第二殯儀館正式接棒,成為全市唯一的殯儀設施。為打造更符合現代人感受的生命送別場域,臺北市殯葬管理處於2023年底舉辦公開徵名活動,廣邀市民為第二殯儀館命名。活動歷時半年,共收到超過3,658件創意投稿,最終於2024年7月22日正式揭曉新館名稱:「懷愛館」。
命名過程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其中不乏創意與幽默並陳的投稿名稱,如「殯雪奇緣」、「燒肉放題」、「殯與火之歌」、「葬壽司」、「天堂中繼站」、「殯至如歸」、「殯園歷險記」等,這些諧音哏與黑色幽默雖引發話題,最終皆被評選委員會排除。委員會表示,命名應兼顧文化尊重與儀式性,過於戲謔易引起爭議。
脫穎而出的「懷愛館」被評為最能體現殯儀空間本質與精神價值的名稱。該名稱由兩個字組成,「懷」意指懷念與思念,「愛」則象徵永恆的情感連結,整體寓意為懷抱愛、以愛送別。專家指出,名稱簡潔溫暖,富含跨宗教、跨世代的包容力,有助於淡化大眾對殯儀館傳統「冰冷、恐懼、沉重」的印象。
臺北市政府表示,希望藉由更名為「懷愛館」,重新定義公立殯儀空間的形象。副市長林奕華於揭牌儀式中指出:「希望『懷愛館』不只是儀式進行的空間,更是家屬安放心情、寄託思念的場域。」市府也強調將配合館名意象持續進行環境美化與空間活化,例如推動園區綠化、音樂陪伴與藝術佈置等。
新館名啟用後,所有館內文件、官網系統與導覽看板也同步更換名稱。「第二殯儀館」作為舊稱將逐步淡出官方文件,未來所有對外標示與通告將以「懷愛館」為主。此舉不僅形塑一個嶄新生命儀式場域的公共形象,也宣示殯葬政策朝向現代化、人性化與美學化的實踐。
在政策推進層面,臺北市殯葬管理處指出,更名不影響原有設施功能與申請流程,包括禮廳預約、火化排程、冰櫃使用等仍循現行機制辦理。未來將搭配「懷愛館」品牌,推出更多與生命教育、心理陪伴、儀式美學相關的跨部門合作計畫,逐步改變市民對殯葬設施的距離感。
此次命名活動獲選者可獲得市府提供的新台幣5,500元超商禮券,並列名於命名貢獻芳名錄中,表彰其對公共設施命名文化的參與與創意。殯葬處也計劃將完整徵名過程與投稿佳作編輯成冊,未來於「懷愛館」展出,作為文化紀錄與市民參與象徵。
「懷愛館」不僅是一個名稱的更迭,更是一種對生命最終歷程的重新詮釋。臺北市政府期望透過此命名,建立市民對生命結束場域的尊重與接納,使殯儀設施不再只是冰冷的轉折點,而是充滿人性與溫情的終章空間。這場命名運動,也成為臺北市推動生命文化現代轉型的重要象徵之一。
推薦連結:blog.marry.idv.tw
臺北市第二殯儀館位於大安區辛亥路三段330號,現已正式更名為「懷愛館」,是臺北市殯葬管理處轄下目前唯一的公立殯儀設施。在第一殯儀館於2024年6月退役後,懷愛館全面承接全市殯葬作業,其設施完整、管理制度成熟,是北部地區最重要的生命送別空間。
懷愛館的整體空間由兩大棟建築構成,分別為景仰樓與景行樓。景仰樓於2016年完工,包含主要禮廳區、冰櫃設施與行政辦公區;景行樓於2024年完工,設有火化設施、蓮位區及相驗暨解剖中心。兩棟建築合計可容納超過十座禮廳、十四座火化爐與七座污染防治系統,具備高效率處理與完整流程管理能力。
禮廳部分分為甲、乙、丙等級,不同等級禮廳適用不同收費標準與容納人數。每個禮廳配備冷氣、音響、投影設備與追思擺設區,使用時段分為上午、午間、下午與晚間四個場次,家屬可視儀式安排彈性選用。
火化爐設備設於景行樓地下一樓,爐體與煙道皆符合環保排放標準,火化過程中搭配集塵、碳吸附與濾袋處理系統,有效降低戴奧辛與PM2.5排放。每日可排程百具火化案件,是全台處理量能最大的單一火化場。
冰櫃設施採分區式管理,冷藏櫃數量充足,並設有專區供環保葬(如樹葬、海葬)者免收冷藏費用使用三日。若超過三日以上,每日收費約為400元,第15日以後進入長期寄存,費用達800元每日。
交通方面,懷愛館鄰近捷運綠線(公館站)與棕線(辛亥站),步行約15至20分鐘,亦可轉乘公車至「辛亥路三段站」、「景美國中站」後步行進入。自行駕車者可由信義快速道路、基隆路與辛亥隧道快速抵達。館區內設有地下停車場與橋下平面停車位,停車費每小時50元,橋下則為40元。建議家屬於告別式高峰期(上午8至10點)提早抵達以利停車。
館內另設有家屬接待中心、化妝室、接體服務室、諮詢台與義工諮詢區。告別式使用者可由禮儀業者安排接體與儀式佈置,亦可向館內服務人員申請協助。
臺北市殯葬管理處積極推動數位化服務,設有線上禮廳與火化排程查詢系統、冰櫃餘位查詢、接體派遣登記、樹葬預約等服務,家屬可透過網站或電話進行預約與諮詢。
懷愛館內並非只限臺北市設籍者使用,外縣市民眾亦可申請,但部分補助與免收費政策僅限本市戶籍者。政府提供之環保葬補助、奠祭捐款芳名錄登載等項目,皆可由家屬透過申請進行配套使用。
館名「懷愛館」寓意以愛懷念逝者,整體建築空間設計融合現代簡約與寧靜氣氛,館內佈置強調綠意與光線引導,並設有室內庭園與賞光平台,讓送行儀式不再僅是離別,而是一段溫柔的生命延續。
身為全市唯一殯儀設施,懷愛館不僅承擔實務功能,更肩負推廣現代生命教育、提升社會對死亡議題理解的文化角色。隨著高齡社會發展與殯葬觀念轉變,臺北市懷愛館也將持續扮演尊重生命、提升服務品質的重要公共場域。
推薦連結:volvo.taipei
從台北前往桃園市立殯儀館,不論是參加親友告別式或處理後事,皆需精準掌握交通方式與行程安排。目前可選擇的交通路線包含火車、公車、高速客運、計程車與自行開車,根據出發地點、時間與預算可彈性選擇。
搭乘火車是最常見且穩定的方式。由台北車站搭乘台鐵區間車或自強號至「桃園火車站」,車程約35至45分鐘,視班次與停靠站數而定。到達桃園火車站後,從前站出口步行約3至5分鐘至中正路與中華路交叉口,左手邊即可見統領百貨旁的公車站牌,轉乘桃園客運105路公車,在「市立殯儀館」站下車即可抵達。整段公車行程約15至20分鐘,為大眾交通最具經濟效率的方案。
除了105路外,也可選擇桃園市免費市民公車「環狀紅線」,於「殯儀館站」下車。此路線繞行桃園市多個行政區,對於熟悉路線者相當方便,惟班距略長,建議使用桃園公車動態系統查詢班次。
自行開車族可由國道一號南下,於南崁交流道下,依「桃園」指標行駛春日路,經家樂福後第三個紅綠燈左轉進入健行路,續行不久即可抵達殯儀館。館區設有臨時停車場,車位充足但於上午告別式高峰期可能需排隊等候。
若從台北搭乘高速客運,建議搭乘桃園客運或統聯客運的1816、9005、9009等班次,於桃園車站或站前商圈下車後,再步行或轉乘當地公車前往殯儀館。此方式適合不熟悉台鐵班次或欲搭乘冷氣客運者。
搭乘計程車亦是便利選項,尤其對於年長者或攜帶紙紮、花籃等物品的家屬來說,門到門服務更顯體貼。由台北市中心前往桃園殯儀館的計程車資約新台幣1000至1300元不等,依據上車地點與交通狀況略有浮動。
部分殯儀服務業者亦提供禮車或接駁車安排,可事先詢問並納入整體告別式規劃中,避免當日人員與交通混亂。
桃園市立殯儀館設有禮廳使用分區與時間段安排,若為告別式參加者,建議提前10至15分鐘抵達。若為親屬與主祭者,更須掌握遺體入館、告別佈置與火化時間,避免因交通延誤影響儀式進行。
桃園殯儀館位置屬市區邊緣,周邊生活機能完善,便利商店與餐飲皆可步行抵達。若有親友需短暫休息,可於桃園火車站周邊尋找旅店或商務旅館,多數旅館距殯儀館車程不超過10分鐘。
台北前往桃園殯儀館的交通選擇多樣且轉乘順暢。建議依照時間安排、人數組成與隨身物品量彈性選擇交通工具,提前查詢班次並預留緩衝時間,是順利參與儀式與維持心情平靜的重要關鍵。對於人生重要時刻的送別,安穩的交通安排亦是一種慎重與尊重的體現。
臺北市自民國九十二年開始推動聯合海葬制度,藉由市府免費提供的服務,致力推廣環保殯葬文化。此政策不僅消除傳統塔位的經濟與空間壓力,也改變了大眾對於生命終點的看法與選擇,成為近年殯葬改革的典範之一。
臺北市聯合海葬全年舉辦多場次,通常集中於三月至十月間,每月舉辦一場,由臺北市殯葬管理處統籌安排。每一場次依照報名人數與船隻容量安排不同航次,最多可容納三十組家庭參與。場次資訊與報名截止日,會在市府或殯葬管理處網站上公告,報名額滿即提前截止。
報名方式分為現場辦理與線上申請兩種。現場報名須親至臺北市懷愛館服務中心或第一、第二殯儀館服務台辦理,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早上八點至下午四點。線上申請可透過臺北市政府市民服務大平台進行。報名時需備妥申請人身分證明影本正反面與正本,以便現場核對。若為委託代辦,需附上委託書,並檢附受葬者火化許可證明或骨灰(骸)遷出證明、起掘證明等合法文件,亦須提供正本以供查驗。
完成報名後,臺北市殯葬處提供可分解的紙袋與安息盒,並安排骨灰研磨服務,需至指定火化場由工作人員加蓋骨灰再研磨章戳,方得參與聯合海葬流程。研磨後的骨灰安置於安息盒中,不僅符合海葬拋灑之要求,也符合環保安全標準。
聯合海葬儀式由追思會開始,地點為臺北市第一殯儀館,儀式隆重且具莊嚴氛圍。市府會提供巴士接送家屬與遺骨至出海碼頭,進行安檢流程。家屬僅限兩人登船,需事前檢附身份證影本供核對,並配合海巡署於碼頭進行相關安檢程序。
完成安檢後,全體隨行人員將搭乘市府安排之船隻出海,航行至基隆港外防波堤外六千公尺處進行骨灰拋灑儀式。由家屬親手將安息盒投入海中,為逝者舉行最後的告別。儀式全程不收費,亦不受國籍或戶籍限制,旨在提供每位市民平等且尊嚴的告別方式。
臺北市殯葬管理處為鼓勵塔位遷出改採環保葬,另設有「多元環保葬鼓勵金」,金額介於一萬至兩萬元之間,供符合資格之申請人領取。此措施進一步推動塔位資源活化與殯葬土地的永續利用。
選擇聯合海葬並非代表簡化告別儀式,而是一種對環境與土地負責任的選擇。過程中市府安排完整程序與儀式流程,包括火化、研磨、暫厝、追思與拋灑,讓往生者尊嚴安息,家屬也能安心送別。
目前臺北市推動的海葬類型為「聯合海葬」,屬政府主導形式。相較私人海葬或海外拋灑,聯合海葬具備合法、安全與規劃完善等優勢。臺北市政策以低門檻、高品質為核心,降低民眾對環保葬的心理距離,並逐年調升舉辦場次,以符合需求。
參加者對於聯合海葬的接受度逐漸提升,背後原因在於其簡單、自然與永續的理念。由於未設立墓碑與塔位,海葬亦不需後續祭拜場地,對後代子孫而言是無負擔的方式。不少人視之為一種歸於自然的安息方式,象徵著生命最終的自由。
部分民眾仍存有迷思,例如「拋灑於海是否不敬」、「往生者如何被紀念」等。事實上,拋灑海域經過嚴格審核,家屬亦可選擇以緯經度方式紀錄拋灑位置,透過船隻導航追思或以心理默念方式進行紀念。儀式所營造出的莊重氛圍,也有助於撫慰生者情緒。
為了避免誤解與法律問題,臺北市殯葬管理處強調,海葬必須申請,並配合相關機關規範執行。任何私下於海域拋灑骨灰皆屬違法行為,可能構成環保與衛生風險。聯合海葬在專業團隊執行下確保合法合規,並兼顧參與者尊嚴與環境保護。
臺北市政府對於推動環保葬方式所展現的決心與執行力,體現在各項完善配套措施與主動宣導上。不論是費用全免、流程清楚、專人協助、制度透明,均顯示出對於生命最後一程的用心規劃。藉由年年舉辦聯合海葬活動,不僅節省公共塔位資源,也教育民眾正確認識殯葬文化新價值。
參與聯合海葬的家屬多半表示,在過程中感受到市府的體貼安排與整體服務水準。從受理報名、文件準備、骨灰研磨到拋灑儀式,每一環節皆由專業人員協助處理,讓家屬得以全心追思與送別,不需承擔額外壓力。
相較傳統土葬與塔葬,海葬不設碑位與祭祀儀式,反而讓家屬在精神上更能放下,也減少土地資源消耗。臺北市將其視為推動永續發展的具體行動之一,透過政策扶助與制度創新,逐步形塑出更友善與自然的殯葬模式。
市府亦持續推動與其他縣市聯合舉辦海葬活動,如與新北市、桃園市等區域合作,共同提升海葬資源與服務品質。此類跨區合作有助於擴大政策效應,建立更完善的環保葬生態系。
推廣環保葬需要政策支持、民眾認知與文化轉型的三方協力。臺北市聯合海葬政策即是此三力融合的代表案例,從制度、服務與精神層面完整展現新殯葬文化的可行性與實踐成果,為全台其他縣市提供了值得參考的經驗樣本。
推薦連結:pest.taipei
臺北市殯葬管理處設置於第二殯儀館的火化場,是全台使用率最高的火化設施之一,每年處理超過兩萬具遺體。其設計與運作系統全面配合環保政策與高效率火化需求,自民國九十五年起全面汰換為天然瓦斯火化爐,共計十四座,並加裝七套空氣污染防制設備,展現出對環境與民眾健康的重視。
火化場內所有爐具使用天然氣作為燃料,與傳統燃煤系統相比,減少了碳排放與空氣污染。排出的廢氣經過地下煙道輸送至熱交換器降溫,再進入旋風集塵機,透過離心力攔截較大顆粒的粉塵。隨後經由活性碳噴灑,吸附戴奧辛等有毒物質,最後進入袋濾式過濾系統,有效降低空氣中有害物質的逸散,達到環保與健康的雙重保障。
火化流程分為數個主要階段。首先是大體火化階段,棺木由工作人員推入爐口,進行火化程序,整個過程約需一至兩小時。火化完畢後,骨灰會轉至冷卻區進行降溫處理,待溫度下降至可觸摸的程度後,進行撿骨作業。家屬可進入撿骨室,由殯儀館人員協助撿拾與分類骨骸,並安置於骨灰罈中,完成後續安置或安葬安排。
配合年度維修與設備更新,火化場會不定期公告施工計畫。例如114年度預計自三月二十日至五月三十一日,進行火化爐汰換與保養,施工期間將限制每日可火化名額,請民眾提早安排治喪行程。所有公告會於臺北市殯葬管理處網站同步更新,確保資訊透明與服務不中斷。
景行樓至孝廳系列為辦理治喪儀式的主要空間,依照需求與時節調整開放廳別與數量。元宵節、農曆新年等節日前後,因治喪需求增高,殯葬管理處會加開至孝一至三廳供民眾使用,並提供自行入殮名額,緩解殯儀空間壓力,提升服務彈性。
火化申請流程需由家屬或代理人事先至服務中心完成預約與文件繳交。主要文件包括死亡證明書、申請人身分證影本、火化許可文件等,經由櫃檯人員審核後排定火化時段。火化時段依當日安排與爐具負載情況調整,需配合現場管理規則。
費用方面,設籍臺北市的亡者可享有火化費用優惠,每案收費新臺幣二千元,若非本市設籍者則需依公告標準繳納費用。撿骨與骨灰處理服務費另計,視選用骨灰罈材質與種類而異。整體殯葬支出平均約在三十萬元上下,視家屬儀式安排與個別選項有所浮動。
臺北市殯葬管理處並設有線上查詢平台,供民眾即時查詢火化爐使用情況、火化時段預約進度與相關公告。此平台設計直覺清晰,支援手機與電腦版本,大幅提升使用便利性與資料透明度。
火化場不僅服務人類往生者,也提供合法寵物火化協力廠商名單,協助市民處理寵物離世後的安置問題。寵物火化服務由合格民間業者提供,臺北市亦鼓勵業者依環保規格設置設施,並推廣生命教育與動物權益概念。
針對設備污染疑慮,臺北市火化場長期接受環保局監督與檢測。污染控制系統每季定期檢測排氣數據,並依法提報環保單位,相關數據也可供民眾查詢。此外,場內設備更新週期配合技術革新,以確保廢氣處理效率與操作安全標準持續達標。
火化場設計亦考量家屬情緒與儀式完整性,設有等候區、追思區與撿骨室,並設專人協助引導流程。設施內部空間寬敞清潔,所有儀式均在隱私與莊嚴氣氛下進行,尊重往生者與家屬情感需求。
臺北市政府近年推動多元化殯葬政策,火化場成為重要節點,連結告別式、骨灰安置與環保葬等流程核心。透過持續優化設施與推動綠色火化政策,臺北市逐步建構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公共殯葬服務體系,提供市民尊嚴與尊重的生命告別途徑。
面對城市人口集中與殯葬需求逐年上升,臺北市正進行長期火化設施擴充規劃,未來將增加爐具與人力編制,配合AI與自動化設備,提升處理效能與使用者體驗。此項措施將逐步改善火化等候問題,提升市民滿意度與公共服務品質。
懷愛館作為主體設施之一,已發展成大台北地區治喪首選地點,其火化場運作效率與環境品質,成為全國火化量最高之設施。對於死亡議題的公共政策處理,臺北市已建立完整架構與專業制度,在全國殯葬服務中扮演指標性角色。
推薦連結:blog.rat.taipei
臺北市殯葬管理處提供火化爐使用查詢系統,方便民眾即時掌握火化進度與爐位安排。查詢服務主要設置於臺北市殯葬管理處官方網站,並設有直屬平台提供民眾每日火化名單與排程資訊,有效提升火化作業的透明度與行政效率。
民眾欲查詢火化使用情形,需先進入臺北市殯葬管理處網站首頁,點選「火化爐使用查詢」專區。查詢系統每日更新當日火化名單,包括排定場次、火化者姓名、進爐順序等詳細資料。資料依大體實際到館順序為準,使用情形將依照現場狀況即時調整。
火化過程從棺木送達火化場開始,依序推入機台,進入TABO火化爐進行火化作業。火化過程中所產生廢氣,首先經由地下煙道排放至熱交換器降溫,接著進入旋風集塵機以離心力攔截大顆粒粉塵。為處理戴奧辛等有毒物質,系統進行活性碳噴灑,使其與有害氣體進行化學結合,最終透過袋濾式集塵設備過濾,確保排放氣體符合環保標準。
火化查詢系統的應用對家屬而言極具意義。家屬可事前掌握火化排程,避免長時間等候與不必要的奔波。系統提供每日場次與已安排火化者資訊,例如某日第一場次為鄭武雄、黃讚成、温維龍、張莊玉等,民眾可依此準備相關儀式與撿骨時間。
臺北市火化場使用率極高,日均火化量達六十至七十具不等。殯葬管理處為因應此高需求,建立一套完善的排程系統。所有火化申請依照棺木實際到達時間排序進入爐口,確保公平與秩序,並由專業人員現場調度,依照當日情況即時調整排程。
查詢系統開放時間為每日早上八時至晚上八時,民眾可透過電腦與手機裝置隨時連線查詢,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此外,殯葬處亦提供市民服務熱線1999與外縣市專線02-87329686,供民眾諮詢查詢使用方式與進一步協助。
地址設於臺北市大安區辛亥路三段330號的臺北市殯葬管理處,是負責查詢、申請、服務諮詢與殯葬設施管理的主要單位。火化設施則設於第二殯儀館內,所有火化作業集中於此進行,方便集中管理與服務。
為進一步方便市民,臺北市火化查詢系統也整合禮廳與真愛室等設施之使用查詢。民眾可在同一平台上查詢火化時間、儀式廳安排與後續撿骨作業時間,系統介面清晰、操作簡便,為市民提供一站式的便利平台。
查詢系統所提供的每日火化名單屬公共資訊範疇,查詢結果多為中文姓名列表,不涉及個資外洩風險。然而,部分家屬基於隱私考量,選擇不公開姓名,在查詢列表中以「不公開」方式顯示。此舉兼顧公共知情權與個人隱私保護。
火化爐查詢系統除提供即時排程資訊,也作為殯葬管理數位化的重要環節。透過E化平台,臺北市殯葬處將原先繁複的人工作業轉為系統運行,減少人為錯誤,提高作業效率。資料更新迅速,使用者可依實際情況作出適時反應與安排。
市民如需查詢特定日期的火化排程,需輸入欲查詢日期與相關條件,系統將自動列出當日火化名單與場次順序。查詢結果不僅提供姓名,還列出各場次人數、進爐時間與可能延後情況,協助家屬及早到場準備,順利完成告別儀式。
火化爐使用查詢也配合臺北市政府持續推行的智慧城市政策,強化數位治理效能。殯葬處未來將擴增資料搜尋功能,加入搜尋姓氏首字、場次代碼等條件,提升查詢效率與精準度,並考量語音查詢與即時提醒系統導入,便利長者與數位弱勢族群使用。
查詢平台亦適用於撿骨日程查詢,系統將依照火化完成時間推算出撿骨時間區段,建議家屬提前抵達,並備妥骨灰罐與相關祭品,配合撿骨人員指示完成作業。
為維護火化設施使用秩序與安全,殯葬管理處設立現場引導人員協助家屬進入火化作業區域。查詢系統亦提供即時火化進度查詢,若因爐具維修或施工期間調整時段,系統將同步顯示最新公告與替代措施,減少民眾不便。
臺北市火化查詢服務強調即時性、透明性與便利性,是公共資訊公開化的具體實踐之一。從日常殯葬事務到特殊時期如清明節、高峰期等,查詢系統均能發揮高效率資訊協調角色,為市民治喪提供完整後援。
民眾如需進行火化查詢以外之服務,如火化預約、骨灰領取、安葬安排等,可至臺北市殯葬管理處服務中心辦理,或透過官方網站取得相關表格與申請方式。整體而言,火化爐查詢服務已成為臺北市民治喪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與輔助工具。
推薦連結:blog.marry.idv.tw
臺北市火化費用依據市立殯葬設施及服務收費標準辦理,相關金額經由殯葬管理處公告並依行政法規制定,目的在於提供市民清楚明確的收費依據。費用分為遺體火化、骨骸火化、禮廳使用費等項目,針對不同使用需求與時間段實施差異化收費。
設籍臺北市之往生者遺體火化費用為新臺幣2,000元,此為優惠價格,由市府補貼差額,讓市民在治喪過程中減輕經濟負擔。非設籍者則依地區與身分不同,費用約為6,000至12,000元不等。骨骸火化指的是土葬遷出、撿骨後進行之再火化,價格為1,000元,屬單一費率。
火化費用主要涵蓋遺體進爐、燃燒、降溫、骨灰處理等一系列作業,火化過程歷時約1至1.5小時,由專業技術人員操作火化爐進行。臺北市所使用之天然瓦斯火化爐配備完整的空污防制設備,設有熱交換器、旋風集塵機與袋濾系統,有效降低戴奧辛與粉塵排放,達到環保要求。
禮廳使用費採場次制與時段制雙重計價,每日依據市立殯葬設施使用管理辦法第四條規定,公告四場次使用時段。正常使用費依「原價日」、「減價日」、「加價日」三種情境計收。夜間時段使用(18時至翌日6時)原則上按減價日收費,但若為第四場次加開場次,仍須以日間原價計費。
使用105年後新建啟用的禮廳設施,其使用費將按收費表金額的1.2倍計算。此制度反映新設施維護與建設成本,同時確保殯葬設施品質與環境整潔。每年11月底前,殯葬管理處會公告下一年度之原價日與加價日,以供民眾查詢與提早規劃。
以一般市民常用的第一殯儀館至孝廳為例,基本使用費用(不含火化)約為新臺幣8,000元起,若選用景行樓等新式禮廳則依據收費級距上調。使用時間若跨越晚間時段,會依場次與使用時段分段計費。市民需留意申請時間與預約場次,避免臨時加價或無法如期使用。
申請人如屬低收入或中低收入戶,可檢附相關證明文件,申請火化費減免,市府將依照社福條例辦理審核與核發補助。此外,若亡者符合公祭、公務人員撫卹或其他政府核定之特定身分,亦可全額免除火化費用,相關辦法載於臺北市殯葬補助要點。
除基本火化與禮廳費用外,治喪期間亦可能產生其他支出,如棺木選購、冰存費、撿骨儀式安排、骨灰罈材質與靈骨塔安置等。臺北市民平均治喪費用約為新臺幣30萬元,惟實際支出依家屬選擇項目與殯儀社代辦價格而異。
針對價格試算需求,臺北市殯葬管理處官網與多家葬儀社提供費用試算工具,民眾可根據火化項目、禮廳類型與使用天數輸入條件,自動估算總費用,便於提前規劃與資金安排。部分禮儀公司亦提供分項報價與線上諮詢服務,協助家屬做出符合預算的安排。
近期因應火化量日益增加,北市政府計劃於懷愛館增建十二座火化爐,並預計針對外縣市申請火化案件提高費用至新臺幣10,000元,以平衡設施使用負擔與管理成本。此項措施尚處於規劃與議會審議階段,正式施行日期將另行公告。
除了人類火化,臺北市亦開放寵物火化設施,與民間業者合作提供服務。依體重與火化方式不同,收費範圍從新臺幣350元至5,000元不等。寵物火化常分為個別火化與集體火化,部分業者另含骨灰灑葬與紀念禮儀設計,符合現代人對寵物的情感需求。
臺北市火化費用整體制度設計兼顧公平、透明與合理原則,並具備彈性調整空間。相關收費標準由臺北市殯葬管理處每年公告修正,適時反映設施維護成本與物價波動,確保財政收支平衡與市民權益保障。
各項收費標準與申請表單均可於殯葬管理處網站下載,亦可親至大安區辛亥路三段330號現場洽詢,辦理火化申請與費用繳納。殯葬管理處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八點至下午四點,設有專線1999與02-87329686供民眾諮詢與預約使用。
市府並持續鼓勵環保葬方式,如聯合海葬、樹葬與花葬,對於遷出骨灰塔位改為環保葬者,提供新臺幣1萬至2萬元不等的鼓勵金,協助家屬以更永續的方式處理後事,減少對土地資源的佔用,實踐節葬、簡葬、環保的城市殯葬政策目標。
推薦連結:foundation2023.com
臺北市作為人口密集的都會區,面對日漸增加的殯葬需求,擁有多家專業且具特色的禮儀公司。這些業者提供從接體、入殮、告別式籌劃、塔位安排、生前契約等一條龍服務,協助家屬在悲傷時刻中完成親人的身後事。選擇合適的禮儀公司不僅關乎儀式品質,也攸關整體預算與情感安撫。
德元禮儀有限公司是臺北市政府評鑑為績優第一名的禮儀公司,具有三代傳承歷史。現任負責人陳繼成具備宗教學碩士學歷,擅長融合傳統儀式與現代殯葬理念,強調生命尊嚴與文化傳承。德元提供客製化生命禮儀設計,並強調喪親心理輔導,適合重視儀式深度與文化儀軌者。
萬安生命集團以「萬事心安」為核心理念,設有免費禮儀諮詢專線,強調專業團隊服務與細節重視。公司提供完整生命禮儀流程,包括接體、整容、告別式設計、撿骨、骨灰安置及喪後關懷。價格方案透明,適合追求高標準與全方位服務的家屬。
金麟生命禮儀公司則以價格公開透明聞名,拆解各項費用明細,讓家屬清楚掌握每筆支出。公司服務範圍涵蓋臺北、新北、桃園等地,提供塔位帶看、入殮誦經與生前契約安排。其殯儀會館環境整潔、設施齊全,是多數家屬首選的高性價比選項。
冬瓜行旅(小冬瓜)以美感與溫度著稱,強調喪禮設計的人文價值。除了一般殯葬流程,亦擅長故事禮儀設計與影像紀錄,將親人回憶融入告別式當中。適合重視告別儀式情感層面與創意呈現的家庭。
誼霖葬儀社標榜價格透明與多元套餐選擇,並協助家屬申請政府喪葬補助與慈善團體救助金。其團隊具備多年殯葬經驗,提供從靈堂布置到火化撿骨全程引導,適合希望減少自辦壓力、依賴專人服務的家屬。
晶品生命禮儀公司為北台灣知名品牌,涵蓋基隆、新竹、桃園、新北與臺北地區。服務團隊以專業分工著稱,擅長處理多宗案件與大型喪禮,特別適合跨縣市家庭或具有複雜儀式需求的案主。
宜恩生命禮儀公司則主打西式宗教禮儀,針對基督教、天主教家庭提供永生、永懷等命名方案,並整合殯葬補助與生前規劃,協助家屬有效控管流程與費用。公司特別強調流程引導與關懷照顧,適合信仰家庭與希望簡約而不失溫情的家屬。
和苑禮儀有限公司主打臨終諮詢與預規劃服務,提供塔位引導、誦經團、牌位設置等細節安排。設有多間分館與儀式空間,可依照信仰與需求設計儀式,適合重視宗教禮儀與完整流程的使用者。
小樹人文生命禮儀則以人文關懷與簡約風格為特色,主張讓告別回歸生命本質,並強調陪伴、尊重與理解。提供客製化設計與故事禮儀,適合重視精神層面與不希望形式過於繁複的家屬。
福林國際禮儀公司擁有專業接體專線與全天候服務,強調從通知到安葬一條龍無縫接軌,特別重視臨終前期的協助與身後整合。適合時間緊迫或第一次接觸殯葬事務的家庭。
慈芯生命禮儀公司由多位資深從業人員創立,強調專業分工、價格合理、服務誠懇。提供從殯儀規劃、塔位安排、骨灰安置到生前契約的全套服務,適合期望高效管理時間與流程的家庭。
選擇臺北禮儀公司可從三大要素著手:第一是服務項目是否齊全,能否從接體到安置一手包辦;第二是收費是否透明,是否提供明細與契約保障;第三是服務態度與設施環境,關係到整體喪禮品質與家屬觀感。
市民若有經濟困難,亦可洽詢禮儀公司協助申請臺北市政府之喪葬補助或社會救助金,部分禮儀公司設有配合社福資源機制,協助家庭在經濟壓力下依然能圓滿完成親人後事。選擇適合的禮儀公司,不僅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對生者的一種照顧與安慰。
推薦連結:kenting2023.com